需要的操練

自己從事禮儀音樂創作今年邁入第二十年了,依稀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創作中文的彌撒曲時,腦袋中還記念著李振邦神父上課時常常叮嚀的“中國語文與音樂”的配合,因為中文有它獨特的語調,如果音樂節奏和旋律配合不當,很容易會讓聽者聽到錯誤或是不雅的字句和訊息,尤其對於中文“主” 這個字在音樂中的安排。因此,為中文譜曲是需要練習的,而不是一味地好聽就好,而讓人聽到“賞諸、商諸… 求你垂憐。”在句子結構方面會出現“上主求你垂憐。”而非“上主,求你垂憐。”

禮儀歌曲的創作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有了很大的革新,這個革新並不是丟掉禮儀歌曲的根源,而是要導正教會17至20世紀初期脫離禮儀精神的聖樂回歸到禮儀的根源,即:葛利果聖歌的形式。葛利果聖歌的產生是中古世紀修士們從日常的祈禱中頌唸而產生再加以整理的單音曲調,所以它的音樂源自歌詞,也就是拉丁文的歌詞,無論是朗誦調(一個音節一個音)或是長吟(一個音節一組團音),都有語言的重音和句子的段落,使人容易唱也容易聽懂;配合著禮儀中行進的歌曲,如:進堂的遊行、福音前歡呼的福音遊行、奉獻禮品的遊行和領聖體的進行等,或是沒有配合禮儀中行進的歌曲,如:垂憐曲、光榮頌、信經、歡呼歌和羔羊讚,和聖詠的答唱詠詠唱等等。這些歌曲的形式在葛利果聖歌時代就已經成立,稱為天主教的禮儀歌曲,也是西方音樂發展的始祖。天主教的聖樂源起於禮儀,如果脫離了禮儀或是神聖的場合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它不是用來表演或是比賽用的音樂,而是獻給天主和教會的歌曲。

還記得2009年紀念李振邦神父逝世25週年,臺灣地區主教團授權香港教區編輯了「李振邦逝世25週年特輯」,在一天的夜裡接到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蔡詩亞神父的電話,他傳來的話語是:“李神父的作品真是漂亮,他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去譜寫這些歌曲!”的確,譜寫禮儀歌曲真的比創作世俗音樂辛苦許多,因為禮儀歌曲所呈現的是聖言的高貴、真實、神聖、美善和各種精神,所以它值得花更多的心思去咀嚼和譜寫,帶領人進入禮儀的祈禱共融氛圍中。

梵二大公會議對聖樂的革新除了歌曲形式回歸到禮儀歌曲的意義,也進入了語言和尊重民族音樂元素的本地化,因此各個民族都開始了聖樂本地化的研究和創作,及教會內神恩運動興起的福音歌曲等,使得禮儀中的歌曲又有了多樣性的呈現。今年四月份教宗方濟各在接見參與國際聖樂會議代表們的談話中提到:“聖樂的使命是讓我們感悟天主的美善,因此絕不可陷於平庸和膚淺。”“教會必須保護過去的遺產,但同時也必須讓聖樂進入現時語言,幫助信友深入天主的奧跡,瞻仰這奧跡並領會其含義。”等等。相信身為基督徒的人們都願意為主奉獻才能,或許剛開始有些困難,但是在多次的操練中必會有強壯的成果和天主的降福。

蘇 開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