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祭禮的省思

能夠奔馳在聖樂本地化的採集和研究的路上是幸福的,因為台灣是一個多種族共居的小島,蘊藏著多種美麗的族群文化,豐富了台灣的整體文化,也豐富了筆者的生命。文化與藝術可以說是每個民族傳承的重要依據,是生命和美的表徵,但卻也是很容易失落的脆弱生命,無論是語言、文字、歌謠、舞蹈、手工技藝、雕塑、繪畫、房舍、和生活方式,隨著現代文明的便利,祖先所傳下來智慧和技藝都被科技數據取代了,所有的傳統都漸漸成了表演和展覽式的會場和博物館,供人參觀和欣賞,那多年以後,我們的教會也會變成這樣嗎?禮儀變成只是空洞的言辭和表演儀式,不為自己人所了解,對於教外人更是每次都演一樣的戲碼……

多年以前由於個人的興趣,趁著假期和朋友開心地開著車穿梭於台灣的中央山脈間,拿著才開始有錄音功能的相機和錄音筆收集著台灣原住民的祭禮文化、彌撒歌曲和經文,仗著教會的資源,能夠住在教會的地方(教友永遠不擔心沒有人收留。)、經歷一次非宗教的神聖祭禮(必須有人代為申請登記和安排。)、拜訪教授原住民手工編織技藝的耆老(會唱歌、跳舞、會吹口簧琴、騎重機和編織的女士。)、收集資深傳道員的誦念經文(中間發覺我看的是拉丁文拼音,傳道員看的是日文拼音,所以有些雞同鴨講。)、跟著神父拜訪傳統房舍(知道房舍中有女人的禁地。)。。。 體驗到原住民的大方和熱誠,把最好的和僅有的拿出來分享,就是我們吃不習慣,喝不習慣、坐不習慣,睡不習慣,他們就只是笑(因為沒有別的選擇了!),當然,朋友叮嚀一定要陪她親愛的爸爸喝酒,我也做到了。

在採訪的過程中是快樂的,除了人與人真誠的互動,就是對於不知道的事物的驚奇,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對於都市教育中所謂的”弱勢”的族群,其實他們才是享有生命最自然的”富足”,因為他們認真生活,如果沒有與大自然一起生活,他們就有可能困乏。然而在山中採集的過程中,令筆者記憶和感受最深刻的是參加了他們的祭禮;在旅程出發前的準備工作中,網路上的資料就記載了原住民希望能夠自己舉辦一年一度的祭禮,而不是透過地方政府的資助,雖然政府可以有經費上的補助,能使祭禮更加有光彩,但是背後的政治意味和企圖是少不了的,因此,在當天的祭典進行的同時,就如同看到了兩個極端不同的場景,就是,祭禮在廣場中間被規畫出來的範圍中舉行,範圍之外的是觀賞席,當場中間勇士們的歌謠響起和舞步開始,就能夠感受到一個神聖不可侵犯和不可戲謔的氛圍,男人們各個嚴肅專注的神情,彷彿是在另一個世界中與神交會,但是當筆者聽到另一邊傳來的手機鈴聲,和接下來手機交談的話語和笑聲,實在令人感到驚訝和突兀,再又看到來來往往遲到和早退的外來觀光客。這景象讓筆者心疼,也贊同原住民自己的呼籲,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資源舉辦祭禮。在祭禮的最後,女人們帶著孩子們加入了詠唱和舞蹈,支持男人們和維護家庭和諧,也開放給來觀看祭禮的人們一同加入跳舞,不知道這是否是給觀光客來訪的一項利益?!遠遠看到幾位青年大聲地唱和開放地跳,知道他們是在都市求學的原住民大學生,深深覺得他們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心中祝禱他們日後能為自己的族群服務和貢獻。有了這一次的體驗,也讓我憶起了我們天主教的禮儀~ 神聖和傳承。

蘇 開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