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Section for Sacred Music
還記得27年前回到台灣開始服務教會的音樂和推廣教會聖樂時,真的感覺像是在一片荒蕪的田地中開墾,沒有人知道教會音樂是什麼,和教會音樂在做什麼,因此就開始被聘任為台北總教區禮儀委員會委員,除了在教區大禮中服務禮儀音樂,也開始開辦教區聖樂講習和課程、在教堂擔任聖樂指導,規劃堂區音樂活動、指導聖詠團,也服務堂區禮儀,和在天主教修院及學校講授聖樂課程。以上這所有工作和努力的目標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讓大家—天主的兒女們能夠歡欣自在地參與每一台感恩聖祭的慶祝!教會中喜愛唱歌和彈奏音樂的教友們不少,至少筆者就認識幾口袋專業的教友音樂家和藝人,但是禮儀中的音樂就是熱鬧聲音大、歌聲好聽、執行正確、選大家都會唱的歌、或是有聽到聲音等,就足夠了嗎?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憲章標示著禮儀是教友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所以,我來參加彌撒是抱著什樣的期待和心情呢?或者是,我在今天的感恩聖祭中汲取到了什麼可以滋養我信仰生活的呢?
27年過去,至少現在我問學生:「什麼是禮儀年?」不會再回答我:「甲乙丙三年。」、問:「什麼是日課時辰祈禱?」,不會回答我:「老師,我沒聽過這一首歌……」,想一想當時是多尷尬的場面,也更不用說彌撒的結構和歌曲的分類了。20多年的教學推廣,在堂區服務禮儀中音樂的教友多多少少都有了概念和知識,學習如何為禮儀選曲、如何詠唱和如何司琴,雖然仍是有選曲不恰當、沒有聖詠團和無人司琴,所有的感恩聖祭仍是持續地慶祝,因為天主是寬仁慈悲的,祂永遠降福和愛祂的子民,不會因我們的有限而怪罪我們,也因此,各個堂區的音樂資源也就落差愈來愈大,擁有豐富資源的堂區吸收了有音樂背景的人才,而較小的堂區只剩下了年長者、零星的青壯年教友和小孩們。但雖然堂區資源的落差如此大,筆者卻能感受到資源少的堂區有著與天主相依為命的內在力量,雖然沒有司琴和領唱者,我與大家一起清唱著聖歌,感受著似乎是缺乏,但卻有被接納參與盛宴的共融,因為我們都願意為一台感恩祭獻上自己微薄的力量。相較之下,有豐富資源的堂區有著專業的音樂指揮領導聖詠團,甚至幾十萬和上百萬的個人麥克風、耳機和音響設備,雖然歌聲充滿了整個聖堂,教友們的神情卻是木訥冷漠的,因為他不用付出什麼力量,反正音樂都有專人掌控了,不缺我的一份音量。
禮儀中歌唱的意義除了是提升禮儀的隆重性,也是信友們主動和有意識參與禮儀的表徵。由上面的例子來看,資源少的堂區提升了教友們主動和有意識的參與禮儀,而資源多的堂區卻削減了教友們主動和有意識參與禮儀的意願或是能力,而流於形式的表象,促成教友們類似來觀光的彌撒。如今筆者年紀漸長,身邊60多年前為著養家生計領取教會麵粉、牛奶等救濟品而成為忠實教友的長者們漸漸離去,相信台灣教友人數是會更趨下降,如果我們再不能了解到感恩聖祭不是靠著專業設備和音樂背景能夠贏得天國,而是天人的共融和慶祝。請讓我們在聆聽聖言、講道和領受基督聖體後用我們的歌聲獻上我們生活中的感恩,這歌聲需要被聽見和與眾人合為一體,同聲讚頌,在共融的歌聲中被教會接納和擁抱,這才會是一台活生生和有溫度的感恩祭獻!
蘇 開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