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Section for Sacred Music
天主教教會長遠的歷史中因著信仰的熱誠和生活,聖樂的發展一直是非常豐富和蓬勃的,尤其,天主教的聖樂是由豐富的禮儀中產生,在隆重的慶祝中有著各時期著名音樂家的輝煌創作而帶領了西方音樂的發展,真是天主教的ㄧ大驕傲和榮耀!這些音樂包括禮儀中的音樂,也包括了禮儀外信仰生活的音樂;前者就是大家所熟悉禮儀中的彌撒曲和季節性的彌撒用曲,後者指的就是不在禮儀當中使用的各種類型的宗教歌曲或是大型演出音樂,如:民歌和流行式聖歌、舞台演出的神劇或是清唱劇等。自教會初期開始,聖歌就伴隨著信友們的信仰生活,禮儀中的音樂神聖且隆重,而生活中的聖樂一般來說較輕鬆活潑,隨著世俗流行的風格而舞動,隨著潮流而起落,時代過去,就消逝了。而這些作品是如何產生的呢?
記得一年筆者參加了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金曲獎頒獎典禮,聽著主持人和頒獎者的言詞,也欣賞著音樂配合的藝術演出,當時出現了一位頒獎者,他是音樂學者,也是作曲家-許博允先生,他和他的太太樊曼儂女士成立了「新象活動推展中心」,專注於國際古典藝術的推廣,他非常中肯地介紹了現代環境音樂的產生方式,在美國的音樂界分類,早已經有了"寫歌者(Songwriter)"、"編曲者(Music Arranger)”和"作曲者(Composer)”的分別,但是在台灣仍然不是很普遍知道這樣的分類,而只要是能創作出音樂者都以作曲者稱呼,帶來專業音樂上很大的衝突。 寫歌者(Songwriter)所指的就是非專業的音樂家、流行音樂者居多,有寫好聽的單旋律和優美歌詞的能力,但是自己無法編曲完成一首完整的樂章,如果要成為一首有編制的樂章,就必須交由編曲者(Music Arranger)來協助完成,而這編曲者必須受過一些音樂技術的訓練,譬如:音色、配樂器、音樂風格的認知和作曲的技巧,才能把一首簡單的旋律變成精采、有特色和有份量的音樂,這編曲者自己也有可能是一作曲者。作曲者、作曲家必定是一位有能力寫旋律、寫和聲、寫配器的音樂人,他不需要別人的協助,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創作出自己想表達的大大小小的樂章。
一般來說,常常寫歌者的歌詞和旋律出來之後,一位編曲者要投入比寫歌者更多倍的精神和專業能力,為了能讓歌曲出色,受到大家的歡迎,成為商業上促銷的音樂,但是作曲者就不一定了,作曲者通常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理想意念而作曲,不會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創作,而是要成為時代具有精神價值的音樂。因此歷代教會的音樂家們都是以作曲家的身分創作聖樂,鮮少有寫歌者的聖樂流傳下來,而僅成為當代傳唱的流行聖歌曲。
台灣的聖樂也隨著民歌時代和流行音樂的消費而發展,但是教會禮儀一直維護著禮儀中的神聖和隆重性,使一台感恩聖祭的慶祝不至成為一個同樂會或是演唱會,而禮儀外信仰生活的音樂卻是自由多變的,可以抒發個人信仰的熱情和虔敬,很可喜地,台灣小島上的音樂文化是多族群的,相信我們好好珍惜和好好發揮,無論是在禮儀內或是禮儀外,必會帶給台灣的天主教教會更多的美好聖樂和聖樂寶藏。
蘇 開 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