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天主教會主教團 禮儀及聖事委員會

台灣地區天主教會主教團
禮儀及聖事委員會聖樂組

CRBC Commission for Divine Worship &

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 Section for Sacred Music

教會文化需要教會生活

託一場疫情的福,為了防疫,宅在家辦公和上線教學成了一個新的疫情中的生活方式,除了責任和義務性的工作,之餘也重新整理房子,為自己打造一個更舒適和方便作息的空間,能在電視循環轟炸式的疫情報導後還可以享受遠眺青山、照顧花草、看書、做飯、彈琴、玩弄新樂器和唱歌的安定,然而更驚喜感動地,是這段時間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恩寵就是可以無時無刻地向天父祈禱,肆無忌憚地跟天主撒嬌,訴說心中的想法和疑問,實在太幸福有趣了!想想在這居家辦公的三週時間裡,我的生活無形中似乎就形成了一個專屬於自己和天主的新的生活文化。

思考台灣教會的福傳工作常常讓我回想在歐洲唸書的日子,由於奧地利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所以國家和教會慶祝的日子幾乎是一致的,身為一位外來的亞洲留學生且又是一位天主教徒,唸的也是教會音樂科系,除了適應不同的身份文化,也學習著如何融入當地天主教的教會生活。系上唯一的一位台灣學生,很快成為教授和同學們注意的對象,受到大家很多的關心和照顧,因此,只要是同學或教授在教堂有音樂會或是服務,就會跟著大家跑攤,開心地服務也開心地慶祝,也深深體驗到教會生活的豐富、喜樂和幸福,除了滿足音樂上的喜悅,也在服務中學習到慶祝的意義必須與信仰生活結合在一起,有認知也去生活,不然教會只是一個空洞沒有靈魂的建築,虛有其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內在的健康豐美。教會生活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文化氛圍,到處可見顯眼的教堂、聽著禮儀前敲響的教堂鐘聲、著裝正式的信友一家庭一家庭地進入教堂,相互打招呼問候、輝煌的聖樂、隆重的禮儀等等,缺了任何一樣似乎就是不完整而失態,而我隻身一個外國人在其中卻也享受著家的溫暖和同樣的福分,我們都是天主的孩子。

Read more: 教會文化需要教會生活

以聖言喚起生命的氣息

筆者常認為「禮儀年」是教會中最美的生命,配合教會節期的生活,一年年地走過,它不應該是每年數算日子單調的周而復始,而是一年年地累積經驗、智慧和靈修,不斷地向上攀升,走向至高者的途徑,這路上的風景和經歷是多麼的美麗和豐富啊!教會這時正值一年一度的四旬期,悔改、刻苦、行愛德和祈禱是教會在這節期的生活態度,為準備好一個聖善的靈魂和耶穌一起經過十字架苦難的考驗迎接復活的新生命,也因此,在教會的音樂當中,四旬期的內涵成為很多詩人和作曲家們發揮創作力的題材,甚至非基督宗教的音樂團體,也會配合這個主題安排應景的大型音樂會,作品風格和類型由葛利果聖歌(教會聖枝主日和聖週五中的「苦難史」也是歷史中一個曲目。)伸展至21世紀,常見的作品有:〈耶穌受難曲〉(內容出自聖經的四部福音)、〈聖母哀悼曲〉(聖母七苦紀念日繼抒詠)、〈架上七言〉(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的最後七段話)、〈四旬期清唱劇〉(以「耶穌受難」為主題而編寫的音樂劇)、四旬期及十字苦路默想音樂和〈安魂彌撒曲〉等;這些作品的目的是要我們憶起耶穌的苦難和犧牲是為救贖我們眾人有罪的生命,重新再與天父和好而獲得永生。所以在這沉思反省的四十天過程可以是一個悔改、喜樂和充滿感恩的旅程。

Read more: 以聖言喚起生命的氣息